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

李家同的一堂課(轉載自王榮霖先生部落格)

李家同的一堂課

轉載自王榮霖先生部落格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2266/archive/2009/05/20/405901.html

「做一個好人,是快樂的事情」、「所謂好EQ,就是對別人好,使別人高興,但要出乎真誠」、「很多人只會利用別人,最後得不到別人的幫助。」「很多人有學問,但不會表達,吃虧很大」、「表達能力是可以加以訓練的;不過,也不能只靠一張嘴而沒有學問。」「凡是政府鼓勵的,都垮掉了」、「永遠不要相信政府,全世界皆如此。」-李家同/台師大演講、2009.5.19

 這是李家同教授於5月19日在台師大演講的重點摘要,演講的題目是:「大學生的競爭力」。

 不過,演講一開場,李家同說他常常覺得是對老師講的,要「如何使大學生更有競爭力」;結果,老師沒來幾位,倒是整個演講廳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大學生、高中生。

 對於「大學生的競爭力」,李家同認為建築在六個基礎上,包括:好的基礎學問,好、有用而且日益改進的專業知識與技術,廣泛的普通知識,好的EQ,好的邏輯思考能力,以及好的表達能力。

 「大學生是要準備隨時改行的!」才開始講第一子題「好的基礎學問」,李家同就來個震撼教育。

 李家同回憶他早年回台時的情景。當時大學生及老師的論文,都要請人代為打字,但現在已經完全消失了,因為被電腦文書處理給取代了;李家同說:

 -「我在大學時,只學會真空管,如果至今只會真空管,我早就失業了」、「我在1961年拿到博士學位,1967年computer science才出現,我現在教的,過去完全沒有學過」、「沒有人教過我寫程式」。

 所以,李家同的看法是,大學裡學的東西,與將來進入社會後找到的工作,很多是無關的,也因此,「如果大學生不能改行,有時是很難生存的」、「三年小改行、五年大改行」;問題是:要如何改行?李家同認為:

 -「只要基礎學問好,就能改行」、「任何學問都建築在基礎學問之上」、「什麼是基礎學問?一是國文、英文與數學,二是任何一門學問的基礎」。

 所謂「任何一門學問的基礎」,李家同認為這是「老師要檢討的」,他用問題的形式提出了解釋,即:「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麼?」

 李家同舉了已故中研院院長吳大猷的例子。吳大猷曾告訴他,物理系的學生很可憐,大學裡要學很多東西,一年級的東西是他二年級才學的;換句話說,一年級很多基礎的東西沒學好便直接進到二年級。

 其實,不只大學生,從小學開始,台灣整個教育體制都在揠苗助長。因為「不能輸在起跑點上」,所以國小教國中的東西,國中模擬考高中要教的東西,高中則成為大學先修班;教改的結果,學校的資優班,優勝劣敗,補習班則愈開愈多,幾乎無所不補。

 但是,李家同認為,「基礎學問」是沒法速成的,而且「任何一門學問的基礎」,不只是改行的要件,也構成了整個人生的基礎。像國英數的基礎學問,是任何人吸收新知識的關鍵,以「如何學好英文」來講,還是基本功,從增加單字、改進文法能力下手,這都要花時間,哪能速成?!

 也因此,為了讓大學生做好基本功,李家同甚至認為:「一個大學最好不要買昂貴的儀器」;不管幾年幾百億,紮實的「基礎學問」與「昂貴的儀器」之間,並不是正比的關係。

 其次,李家同談到了「好、有用而且日益改進的專業知識與技術」。李家同說,「哲學?對於找工作是沒有用的!」李家同的話,顯然震撼了現場不少學生;李家同認為,現在的大學生:
 -「只懂財務是不夠的,最好也要能懂法律」
 -「不要輕視任何學問,像泥水匠、園藝等」

 李家同舉「外文系」的大學生為例,建議不要只讀莎士比亞的文學巨著,因為「莎士比亞沒法幫你找到工作」,他列舉三個增強外文系學生競爭力的專業,包括:會寫英文的科技文件(technique writing)、會寫英文的法律文件(legal writing)、會寫電腦程式、會設計網頁,以及會運用套裝軟體等。

 「絕大多數人都是靠普通常識存活」,李家同如是說。他建議大學生務必具備足夠的「普通常識」。李家同所謂的「普通常識」,包括:公文撰寫、基本財務知識(公司債、再買回、票券、增資、減資等)、政府各種法令規章,以及企業競爭及生存之道等。

 「普通常識不好的人,會吃很大虧的!」問題是,要如何強化「普通常識」?李家同建議,要靠個人大量的閱讀,尤其是國際新聞。對此,李家同批評台灣媒體,「看不起非洲」,許多非洲發生的重大新聞,一再視而不見,這要靠個人去補足。

 接著,李家同談到大學生應具備「好的EQ」、「好的邏輯思考能力」,以及「好的表達能力」等。最後,李家同綜合出「大學生競爭力」的六大結論:
 一、至少擁有一種外文(休想速成)
 二、努力擁有一技之長
 三、多看各種書
 四、對各種事情保持好奇心
 五、對別人好
 六、養成冷靜而合乎邏輯的思考能力

 在問答時間中,有學生問到,藝術是興趣所在,但也擔心窮困潦倒,李家同勸說:「真要選擇,心理要有準備」;有學生問到,台灣與歐美大學生從事「國際志工」的不同,李家同說,歐美學生從事志工是因為「找不到工作!」李家同說,從事志工,「是一輩子的事」,不是暑假去做志工,然後時間到了向對方說再見一走了之,這不是志工。

 有人想了解李家同是如何一路走來,他說沒有浪漫的愛情故事可以分享,連女兒也沒有讀研究所;李家同說,他的挫折並不太多,算是運氣好,他「沒有懷才不遇,有時反而覺得自己被高估了。」

 「要永遠愛學生」,李家同的話中有一種痛。他說,台灣現在的教育,太注重功課好的學生,其實應把眼光放在功課不好的學生身上,老師們要思考「如何把他們教好?」「起碼國英數要達到最低標準。」

 李家同說,要談「教育理念,三天三夜也說不完」,他甚至將來要出一本書,書名就叫《如果我是教育部長》;李家同覺得,「大學裡教授的問題,在於自己已經擁有工作,不能理解同學們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痛苦。」而身為老師,李家同覺得,「一定要為學生們著想,要讓學生在畢業後能適應各種工作。」

 從6:30開講到晚上8:00,手持麥克風的手微微顫抖,但回答現場學生的問題,李家同熱情不減。演講的最後,李家同語重心長的說:

 -「不要隨波逐流」、「不能完全靠學歷」、「生涯規劃是沒什麼用的」、「唯一的辦法是把
自己的功夫練好,具備一技之長,讓知識每日成長。」

 散場後,學生們爭相找李家同簽名,夜空中,明月高掛,空氣中有淡淡的涼意;也許,不見得每人都同意李家同的觀點,但筆者願就記憶所及,與大家分享這場知識與心靈的盛宴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