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

關於大學之後的學位

每到這個時候,總會有一些自己的學生考上碩士班,然而這樣的發展究竟該怎麼看待,個人總覺得該多多思考。記得一年多前,有個學生問我深造到取得博士學位,再進入大學任教的經驗和感想,我當時沒有直接告訴他自己的親身經驗,原因是我覺得現在的時空背景已和以往有所不同。個人覺得這些思考,或許可以先從定量的計算開始。

一般在以研究為導向的大學(台灣參與五年五百億的大學應為其例),一位教授指導中的博士班研究生大概是至少一到兩人,而這些博士班學生們求學的時間尺度或可以五年為度。如果一位教授從事教學研究的職涯是卅年,他大概曾指導過六到十二位博士班學生。如果這些博士班學生都順利取得博士學位,而在這位教授退休時來競爭其所遺留的職缺,可以知道最後勝出者至少要在爭取此教職的過程中,至少勝過其同門師弟人數佔所有同門弟子的人數。以上是在大學職缺沒有變少,有職缺就會徵求新血加入的假設前提下來設想的,如果高等教育的規模萎縮,則這個競爭勢將更激烈。

如果這樣的競爭是想追求博士學位者不懼且願意面對的,在求學過程中是否還有其他應該注意的要項?答案是肯定的,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事項是指導教授的選擇。指導教授和博士班學生的互動,其時間尺度不是僅有求學這五年左右,更有畢業後的五到十年,而且這些時間恰為這些博士班學生年富力強,在智識和能力上都迅速成長的階段。雖然大多數指導教授理應僅提供博士班學生研究上的指導,而非把著手完成研究,但指導教授的處事模式仍是博士班學生們最好的觀摩學習對象。因此,如果確定要攻讀博士,找到對於自己成長有最大助益的指導教授實為最重要的事項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