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報導出處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8/new/may/7/today-life1.htm
原文中引起個人關注的陳述是:"監資處表示,自九十五年四月以來監測氣態「汞」的資料,夏季因為西南氣流來自太平洋,汞的背景濃度最低,約為每立方公尺一.一奈克(ng/m3)。冬季和春季時,挾帶中國工業區燃煤污染物的氣團隨著東北季風,從華北、華中傳輸到台灣,造成平均濃度升高,平均最高值可達每立方公尺二.四二奈克,約是夏季背景值的二倍。"
"汞和其他燃煤產生的重金屬(如砷、鉛、鎘等),經化學反應後容易吸附在懸浮微粒上,形成加重其他空氣污染物(如二氧化硫、臭氧)毒性作用的「幫兇」,會刺激呼吸道、使呼吸道的發炎反應加劇、引發氣喘等,民眾在空氣品質警報發佈時,記得戴口罩防範,體質敏感者減少到戶外、也不要勉強運動。"
"環保署空保處指出,未來如果國際上有針對汞訂出空氣品質標準限值會評估跟進。"
在這樣的報導見報後,個人的想法是:
大氣微粒的粒徑大小差異甚大,汞的分布是否與較易沉積於肺部的粒徑範圍重疊,應該是要持續關心的重點之一。
關於汞的空氣品質標準限值,印象中有其他國家有訂定,當然直接取用於我國可能不盡適合,但供作參考,並考量後續的管制應有其意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